Eric: 沒了外在的東西,如何定義自己? (分享2014 年 3 月 3天禪期體驗)
3月底的三天禪訓練,是我第一次參加類似的課程。當第一天報到交出手錶和手機時,其實內心是感到一陣慌張的,雖然早就知道這是必要的手續,但是對於整天一直盯著手機和不時比對時間在工作的我來說,這一道手續確實讓我不知如何是好。後續雖然是密集的打坐課程,看似讓人無暇分心,但是對於心心念念仍在山下的學運的我來說,不啻是一種心理上的考驗,第一天結束後,說沒想要偷溜走的想法出現,是騙人的。
到了第二天,更深深發現自己是多麼的一直攀附著世事、攀附著和他人往來的關係、攀附著手機、資訊等等外物,來確認自己的存在,在第二天的練習過程中,其實內心有一段時間是感到恐慌的,因為沒了外在的東西,我如何能定義我自己?能夠發現自己需要依賴這麼多外在的東西來確認或定義自己的存在,或許是這三天最大的收穫也不一定。
其實本來之所以加入禪修的過程,起源於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家裡一連串令人焦慮的事情,人活了一輩子,到頭來確發現事情不如自己想像和期待時,那究竟還剩下什麼?本來以為參加了無有禪社的參禪練習,就能夠按照指導的方式一步一步了解存在的意義,結果後來發現,其實這條了解生命真實意義的道路,並沒有哪麼簡單,聽是一回事,做/坐起來,卻又是另一番光景。
三天禪期下來,另一件體驗就是,單純的「坐」其實也不簡單,光是如何應對腳痛這件事情,就足以消耗掉一個人的意志了,但不管如何,縱然沒有體驗到什麼,也至少知道自己是勉強可以「坐」的,剩下來,就是如何繼續在心思上單純、清晰的疑和持續的坐的練習而已,但即使是如此,這仍是件不簡單的事情,自己還有一大段路要走。
下次還會參加嗎?我想我是會猶豫的,但猶豫之後,還是會繼續參加。***** 查看更多學生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