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疑練習?
疑練習?聽起來有點兒怪怪的,不是嗎?是新發明的禪修方法嗎?疑什麼、為什麼疑?只要疑,就可以開悟?有成功案例嗎?
疑練習是漢傳禪宗主要使用的方法之一,漢傳禪宗稱之為話頭,日本禪稱之為Wato或公案Koan,韓國禪稱之為Hwadu或觀話Gwanhwa。話頭這個名詞是古時候的中文用語,原本是指片語或簡短的句子。在使用話頭這個禪修方法時,這些片語或簡短的句子被當做是問題或疑問句,禪修者使用這些句子去問問題,目的是要產生疑、專注在疑,並且繼續疑。因為話頭的重點在於「疑」,對現代人來說,「疑練習」這個名詞顯得比較平易近人、比較容易理解,所以在無有禪社,我們使用「疑練習」這個名詞而不用話頭。
什麼是疑練習的「疑」呢?就像禪練習或參禪指的是「弄清楚什麼是真實的本性」一樣(請見:什麼是參禪? ),疑練習的「疑」指的是:知道「你不知道什麼是無和妙有」而你非常想知道;知道「你不知道」而你非要親自弄清楚不可。
讓我們用「什麼是無我?」這個問題做例子。「無我」或「無自性」是指持續變化、不是「不變的、永久的存在」。無我或無自性,是「你和所有一切」的真實本性(請見:什麼是禪?)。理論上,因為你的本性是無自性,所以就不會有一個「你的自性」、就沒有「你」。但為什麼有一個「你」在早上7點起床、早餐吃了一個蘋果、穿了藍色的襯衫表達支持反霸凌運動、在下午 3點的時候嘲諷你的同事犯了一個不可避免的錯誤?總是有一個「你」在做這件事、做那件事,在想這個、想那個。甚至到了晚上睡覺的時候,還是有一個「你」在那裡休息、做夢、打呼。不論如何,總是有一個「你」,不是嗎?那~你的本性怎麼會是「無我」呢?什麼是無我?
這就是疑──打從心底知道「你不知道」但你很想知道什麼是無我。在疑練習的時候,你會被要求集中注意力地疑、而且要繼續疑。就像使用其它禪修方法一樣,當你非常專注在你的疑的時候,你會進入並經歷不同層次的定。因為你的疑直接指涉你的本性(無我),所以,當你非常用心在你的疑的時候,你會看透所有一切的種種形式,直接體驗無我。
大多數的人把疑練習這個方法,歸功於大慧宗杲(西元1089 ~ 1163, 宋),並且尊崇大慧為疑練習的創始祖師,然而禪宗史上第一次使用疑練習這個方法教人的,卻是禪宗第六代老師惠能(西元 637 ~ 713, 唐),而且這也是六祖惠能第一次教人時所使用的方法。惠能指導他的同學惠明達到一定程度的「定」,然後問他:「當你不隨著你的念頭想來想去的時候,什麼是你的本來面目?」本來面目就是真實本性。根據《六祖檀經》的記載,惠明在當下大悟。
如果我們不被問題或文字的形式所束縛,疑練習這個方法,甚至可以追溯到菩提達磨(約西元500年)。菩提達磨是一位印度的禪師,被公認為漢傳禪宗的創始祖師或稱為初祖。有一次,慧可(西元 487 ~ 593, 唐)問達磨:「弟子心不安,請老師為我安心」,達磨回答:「把你的心拿來,我幫你安」。
達磨的指導「把你的心拿來,我幫你安」聽起來像是一個直述句,但對疑練習的學生來說,卻像是丟了一顆石頭進到心裡一樣,激起了一陣陣問句和疑的漣渏:「什麼?我要怎麼把我的心拿給你?心在哪裡?什麼是我的心?有心嗎?什麼是無心?」
過了好一陣子,慧可看透了心的種種形式,回答老師:「覓心了不可得」。真實本性是一直變化的,慧可不停駐、也不否定「心/無心」的種種形式,達磨回應:「我已經為你安心了」。之後,達磨印證了慧可的開悟,並且傳法給他,慧可從此成為禪宗第二代的老師。
這個方法甚至也不是菩提達磨發明的。在菩提達磨來到中國之前,這個方法早就被認為是可以讓人解脫自在的四種方法之一,並且記載在《增支部(Anguttara Nikaya)》:
"不論那些在我面前聲稱自己已經證得阿羅漢最終智慧的比丘和比丘尼說了什麼,他們都用四種方法其中的一種。哪四種?…比丘的心被教導的干擾所盤據,但是到了一定的時候,當他的心到達內在安定、專攝、統一、和集中,真理道路自他內在生起…"(譯自AN 4: 170; II 156-57, Pali Text Society’s edition)
如果我們把菩提達磨和慧可的故事,和《增支部(Anguttara Nikaya)》中提及的方法做比較,我們可以發現,「把你的心拿來」就是干擾慧可的心的教導,當慧可的心達到內在安定和集中的時候,他看透了心和無心的種種形式,真理道理在他內在生起。
大多數的人傾向於把疑練習歸類為臨濟宗的教法,卻忘了曹洞宗的創始祖師洞山良价(西元 807 ~ 869, 唐)的禪修,就是從疑練習開始的。洞山5歲的時候,第一次聽到《心經》,他問老師:「我明明就『有』眼耳鼻舌身意,為什麼經典上卻說『無』眼耳鼻舌身意?什麼是無眼?無耳?無…?」還有,疑練習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博山和尚參禪警語》,則是曹洞宗禪師博山元來(西元1575 ~ 1630,明)的語錄。
現在,疑練習聽起來是不是比較不奇怪了?你已經聽說了慧可的疑:有心/無心,也聽說了洞山的疑:有眼/無眼,你自己的疑呢?你是一直在變化、非持續存在的嗎?如果是,怎麼會有一個「你」在讀這行字?到底,什麼是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