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ren: 我不想從我的舒適區出來…
──── 2天禪期(2R5)分享, 2014年 6月 14日~ 15日
在這次禪期之前,我打坐的狀況不是很穩定。有時候我可以坐一個小時,但是有的時候我很快就放棄了。我不是很有把握我能撐過兩天且每節課一個小時的打坐課程。但是既然我已經報名了,我想:「好吧,最糟就是我中途放棄,打包,和同學們說再見,然後回家。也沒什麼大不了的!」這樣想之後,我開始享受我的晚餐,也準備好要接受這個挑戰了。
報到後所有的學生都在做暖身準備接下來的課程。我也伸展了一下筋骨,像是要準備跑百米短跑的參賽者,把腳放在起跑架上,等待槍響。「你們還在等什麼?」Jeremy 老師打破了賽前的寧靜,以及我們習慣的,令人覺得舒服的懶惰。沒錯。我們到底在等什麼?我們總是覺得我們還有時間,也許未來某一天我們會知道答案。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常常這樣為所有的事情找藉口。所以在這兩天的禪期裡每次我想偷懶時,我就提醒自己,「我還在等什麼?」
在課程一開始的時候,老師跟我們闡釋方法就是集中注意於單一個點上,任何的情緒都是一種分心。我們要發自內心很誠心地問我們的本質,讓這個問題與我們的生命作連結。專注在一個點上,這是一種傳統的教學方式,這個方式自古代沿用至今。然而要專注於一個點上卻非常困難,尤其對現代人而言,因為我們不論主動或被動地都會接收到來自於生活上的許多刺激,像是我們的情緒、想法以及感官。打坐時,大部份的時間,各種感覺或想法同時伴隨著我。要持續專注在一個點上一段時間, 對我而言似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第一天,我只問一個問題,那就是,我的本質是什麼。即使我無法一直持續只在單一個問題上,我仍用我所有的精力,花一整天的時間在問這個問題 。在我打坐的時候有無數的想法跑出來。每次只要我發現我又迷失在自己的想法裡時,我就試著將自己推回軌道上去,繼續參究問題。這樣的過程不斷的重複,就好像是個無止境的循環。在這樣持續一整天探究自我的本質之後,這問題已經深植在我的心裡,就像是種了一個種子。
第二天,老師鼓勵我們將語言放掉,繼續問。我試著這樣做,不過很快地我發現我只是將對於語言的依附轉為對呼吸的住著。 我沒有足夠的勇氣放棄我所熟悉的東西。我不想從我的舒適區出來,也不想毫無保留的直接問下去。於是我回到了句子,繼續參究直到結束。
老師說「專注是一種分心」。這話聽起來很矛盾,但是我覺得對極了。總是有一個我在監控著自己是否有專心在問題上。我並沒有百分之百純粹的在問題上去探究。這兩天禪期的意義更勝於訓練注意力。它並不是一個注意力的訓練。確切地說,它是一個在追著自我本質的探尋過程中,不斷發現一直有一個我存在著的過程。它是一個自我覺察的過程。**** 查看更多學生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