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ren: 我不得不接受,我就是一個這樣的人
—- 3天禪期分享(3R3), 2015/04/18 ~ 20
這次有兩個議題貫穿了我這三天的練習。一個是參禪的目的是「認識自己」,另一個則是「所有的事都是你自己決定的」。
一開場,Linda就問我們來三天禪期的目的是什麼。正確答案是:認識你自己。不過我心裡想的完全不是這個答案。我參加的目的是想藉密集的課程,提升自己的專注力。至於認識自己,也就是所謂的明心見性,有那麼容易嗎,以後有機會的話再說吧。 不過在Linda提醒了我們禪期的目的之後,我調整了自己的心態。
接著Linda跟我們談到了「做決定」。能自己做決定,就是擁有自由,也就是做自己的主人。所有的事情都是我們自己決定的。 Linda進一步舉例,在打坐時,其實是你自己決定要昏沈的,你自己決定要去亂想的。聽到這,我疑惑了一下,是嗎?好,那我就用打坐來驗證看看。
平常我問問題時,常一問下去就空白掉。於是星期五及星期六我將問題放在,持續地問什麼是無我?並觀察是不是其實是我在問問題之前就自己決定跑掉了。當專注力放在這上面,在問問題及呼吸的同時重複的觀察,我發現是在問問題的當下,就有各種的情緒。這樣一次又一次的重複,漸漸地愈來愈感到,在問問題之前似乎自己就決定要跑掉了 。另一方面,有時候在問問題時,我會用目的來檢視自己,這樣問是不是有更認識自己,還是只是技術上的問一個問題。下課時,則是記得Linda的提醒:「這三天你就只有你跟你的問題,還有想吃東西時,就去吃,不要去看別人。」這次我總算聽進去了。於是,只要我看到別人,有時候會有點自責:「我怎麼又再看別人?」,有時是想:「在看之前,是我決定要看的嗎?」,有時是疑:「我在看耶,什麼是無我?」。此外,在這個階段,打坐時有時則是藉由不斷地向自己問:「到底什麼是無我?」來持續地疑,而這樣做曾經有很短暫的三五秒鐘,真的很想知道答案的感覺由心中自然升起。於是,我就在「是我做決定的?什麼是無我?」、「我在看耶、什麼是無我?」「到底什麼是無我?」不斷的在「我」與疑「無我?」的碰撞之下,被這個問題追了一天多,愈來愈覺得怪及疑惑。到了星期六晚上,Linda要大家分享當天最成功的經驗,我就講那三五秒鐘真的很想知道答案的感覺。不過這立刻掉入了自己的陷阱裡,也就是想維持一個成功的我。因此在接下來的打坐,我便急切的想要找回那三五秒鐘「成功」的疑,當然結果是我只能帶著挫折回房睡覺。
在被一個無解的問題狂追了一天多,又帶著挫折,天還沒亮,就醒了,就是覺得很不安、也睡不著。星期日早上一進教室,我想今天這一天不知道要怎麼熬過去,死定了。因此早上疑的很沒勁,過程中,就問「好想休息,這是…放棄?我決定放棄,無我?」,但是很無力,不知道要怎麼繼續。於是就問Linda:「如果我問決定放棄,無我?接下來呢?」Linda說:「你做決定」。於是整個人更是不知所措,並且在我?無我?是我做決定要空白掉的?無我?我?決定?在決定之前的過程是什麼?被這些問題包圍。此時有一種非常的不想接受這個狀態的感覺,就在這時候,聽到鄰座同學的呼吸聲,Linda此時則接著說“What is no-self?” “At this moment, no-self? How come it is no-self?” 而我在聽到Linda這樣說時,整個人已經到了臨界點,眼淚就潰堤了,當時我心中是一種,「我不接受」的感受,沒有語言。但事實是,我被問題追到,我不得不接受,我就是一個這樣的人。原因很複雜,主要原因是,我不得不承認我其實不是那麼負責任,不想承認其實就連這麼小的事都是自己決定的。我一直覺得我還滿有責任感的呀,套句Jeremy 老師說的話,我發現我和我自己想的不一樣,真是受傷呀!Linda說:「接下來就維持疑,持續這樣下去,偶爾加一兩句什麼是無我?」
在這之後我打坐的焦點放在另外三件事情上。一個是檢視我的小動作與起心動念的關係; 一個是,我是不是只拘泥在一種疑上面; 另一個則是,「打開」。
Linda解釋打坐時的小動作透露了一些訊息,例如:雙手愈握愈緊,表示「你要一個更好的你」; 雙手打開,表示「你不喜歡現在的狀態,你要把它去除掉」。 我就在接下來的打坐過程中去檢視,我發現,當我想要追求更強的疑的時候,手會愈握愈緊; 而我覺得不滿意當時的狀態時,手會放開。而在我察覺我的小動作的時候,我會問,「這樣,無我?」。我並沒有照著Linda的指示要維持在同一個姿勢不動,我發現之後,有時會自己在那邊試著玩一下開與闔的動作。不過和以往不太一樣的地方是,這次比之前可以更快地察覺自己想要與自己不想要的念頭,並回到方法上用功。由於這一次Linda教了一個「打開」的技巧,就是如果你發現自己睡著了,那這時你要用力地打開,去觀察從疑到轉為昏沈的這短暫幾秒鐘的時間內,你的起心動念是什麼,然後在這起心動念上去疑。有時候我在觀察剛剛到底發生什麼事時,會有一種比較混亂,疑的不穩定的感覺,這時又會再回到,持續地追問什麼是無我。有時候察覺了什麼起心動念時,會想去回想剛才到底是怎麼了,不過有時會提醒自己,是現在,現在是無我,到底什麼是無我?再把專注力拉回當下。所以有點困難,有時會不曉得是要向前繼續問呢?還是要回顧檢視起心動念?此時,Linda在談話時提醒我們,疑不是只有一種,並且提醒我們檢視自己是不是只鍾情於一種疑。經過Linda提醒後,我檢視了自己的練習,我確實是只想要創造某一種疑的感受。
最後一天早上,我想起Linda的提醒,疑以不同的方式呈現,有各種不同的形式,有時候只是一種心裡怪怪、不解的感覺。於是就用這個方式,有時只是去感受疑,偶爾加個問句。但是仍然常常想抓取我認為對的或好的疑,所以早上有一段時間很焦慮不安,這時又在焦慮不安中觀察並疑,焦慮不安也是我刻意造作出來的嗎?無我?連焦慮不安似乎也是自己造作出來的。持續感受疑,偶爾加個問句,重複很多次之後,發現不論多細微的念頭,只要是有意識地為了加強疑的感受而問的,不論有疑或沒有疑的感受,都是二元對立下操作的產物,也就是自己決定故意操作的,因此就覺得不管怎麼做都不對,因為只要有一點意念的操作,就是造作了。
我現在還不知道怎麼可以更持續的疑,並讓自己對生命本質的疑問自然而然地升起,還需要更多的練習,也要再更向自己的內心探究。這次有很多的體驗,不過也還不夠深入,在經過這幾天的沈潛後,有些東西還是不夠清楚,還需要更多的練習,才能更進一步做驗證。說出來的分享,必須是自己用自己的實際經驗並進行驗證的,這才是參禪者應該有的負責任的態度。**** 查看更多同學分享 ****